麦田怪圈是怎么回事 (五)多写了几点的结束语
( 五 )多写了几点的结束语
写到这第五部分,本文应该结束了。如果审视一下本文所设定的题目《麦田怪圈是怎么回事——用事实来说话》,前三个部分都切实属于“用事实来说话”,而这第四个部分,引用的事实就不是那么充分了,基本上是以普遍见到的现象,做出的推理性分析和论断。
纵观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几乎都是因军事科学的领先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军事科技有着极强的超前性和高度的保密性,已经公开出来的技术,往往是数年前甚至是数十年前就已经是完善的东西,在此之前,善良的地球村百姓们,你根本就无从知道“个中的秘密”。如果我们以当代的科技认知水平,来解释正在发展着的这些超前军事科技所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当然行不通。假如引领我们时代潮流的专家学者们,在探索这些现象时,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偷懒,那么以所谓的“超自然现象”来做搪塞,就会成为必然。
自然就是自然,自然本身是无限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超自然”。提出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究其真实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存在”超出了这些专家学者们有限学识的认知范围,用“超自然现象”模糊概念,来使自身得到解脱而已。麦田圈现象就是这种思维类型的表现之一。
文章论述到此,我们可以简而言之,要想抓到“卫星激光炮”的真凭实据,恐怕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日。
(1)麦田圈信息透露出来的大国竞争
高、精、尖军事领域的竞争与发展,在大国之间一直是激烈的现实,卫星激光炮的出现也不太可能是某个大国的独家武器,而用麦田做实战演习靶场或许是必然,也或许是个巧合。在网上见到了这么几幅图片报道,场景和文字显示,这应该是大国竞争另一方的“麦田圈”表现形式。
见图 MTQ-51-01
笔者从光学、透视学和影像作图角度诸方面分析查看,这几幅图片应该是真实的现场拍摄,图像的整幅造假可能性不存在。这几幅图片至少告诉了我们这么几点:
甲、麦田圈的风格与在英国表现的完全不同;
乙、卫星激光炮的威力更大;
丙、“实弹”落靶的精确度更高,目标锁定性能极好;
丁、与对手大国相同的东西——都是激光射束扫描照射而成。
见下图
2001年8月21日在英国奇尔顿天文台射电望远镜跟前的麦田里,出现了一个内容深奥复杂的长方形麦田圈,见图MTQ-52-01-001 MTQ-52-01-002
左侧是1974年美国向距离地球2.5万光年远的M13星团发射的无线电波信息图。粗看起来,两图形似乎一样,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麦田圈图案与当初发射时的图案有了较多的改变(左侧图的色彩是为说明问题而加上的,原图只能是黑白两色)。
见点阵码图
如果不是专业的射电图形科学家们提供解释资料,地球村的五六十亿百姓们能读懂的,恐怕寥寥无几。
据挪威Toftenes Multivision a.s公司拍摄的麦田圈专题影片《异度空间》里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猜测,认为这个麦田圈是外星人截获1974年这个射电图形后,给以我们的答复,是期望与我们沟通。
乍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不过,笔者很惊奇专家们的这种论点。
把载有地球信息的二进制电码图形发往距离我们2.5万光年的M13星团,这个漫长路程上会有无数个大小天体。在其中任何一个天体里,假如存在高等智慧生命,都可能截获我们的信息,或许还可能破译,甚至给以答复。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小小故事:在北京的张三在电脑上做了一幅简笔画,用彩信发给了广州的李四。作为回复,李四也用同样方式画了一幅简笔画,立刻乘飞机到北京,找到张三的住地,爬上楼,把这幅用以回答的简笔画,贴在了张三的门上。多好哇,这个故事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很有礼貌。但是,显然这个故事很荒唐,李四给张三回个彩信,不就得了吗,干嘛非得傻跑到北京去贴到张三门上做回答?是的,外星人不会那么愚蠢,这个射电图形麦田圈就是这么荒唐的一件事,包括那个影片里的“专家们”,其实,都是在忽悠地球村的百姓们呢!
先说一下1974年发射这个信息的状况,这个信息是由直径305米的射电望远镜用比全世界总电能大几倍的能量,向武仙座M13球状星团方向发出的二进制电码,连续发送了三分钟,信号强度据说相当于太阳亮度的数万倍。之后,就没有听说过再次发送。如果两万五千年后我们恰恰是站在M13的位置上看,等于偶然观测到了一个超新星电磁爆发,不过,只有三分钟机会!扑捉到这个信息,难度之大,用海底捞针形容都不算过分。
能够截获地球发出的射电信息,并且能够解读出近似天书般的图形涵义,而且能以“相同的计算机系统”(挪威影片原解说词)做出同类的图形进行回复,很显然,这个天体里的高智慧生命本事高于地球人,至少他们的智商不会比地球人低。他们还有比地球人更好的射电望远镜,那么,只须简单地回个射电数据流不就成了吗?干嘛非得大老远地跑到地球上空,等到麦收季节,“画出”一个麦田圈来进行回答?不可思议。可以说,这是多年来千百个麦田圈里出现的最荒谬的一例。
将射电图形发往M13星团,在这个2.5万光年直线的“点射”路途上,会有很多个天体或星系,其中就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都在4.2光年以外。假如这个图形是被最近天体上“外星人”截获的,并且像李四那样,跑过来用“贴”个麦田圈方式来回复,那他们即使是乘坐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跑来,短短的27年也到不了。因为任何飞船加速到接近光速的过程都需要漫长的时日,数年、甚至数十年(决定于推进器功率大小及其能源可携带性),到达太阳系附近还需要一个减速过程,仍然需要相同的漫长过程和时日。这是茫茫大宇宙极为残酷的现实,仅仅用了27年?笔者认为,这个不太可能。
还有,尽管“外星人”能够截获这个点射型的瞬间射电信息,并且还要画个麦田圈来回复,当他们真正要跑来“沟通”的时候,在布满亿万个恒星的茫茫银河太空里,如何能够找到这颗比太阳小数万倍不会发光的地球呢? 还有,假如“外星人”真的实现了接近光速的宇宙航行,由于强烈的多普勒效应,原来不亮的暗天体会变成明亮的天体,而原来那些发光的众多天体会更亮,颜色因紫移效应变得无法识别,并且因飞船急速前行,恒星位置也产生着强烈的变化,即使他们有恒星际导航图,也一定因恒星变色和变位偏离而失效,其后果就是可怕的“星际迷航”。
还是在那个影片里,对于麦田里发生了超过千英尺大的复杂麦田圈,那些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根本不可能是地面人为干出来的。或许他们的看法有道理,至少卫星激光炮制造麦田圈可以解释这个“可能性”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制造这样超大而复杂的麦田圈,就是再再困难,也要比“外星人”大老远跑来贴这种东西要容易得多。在这两种所谓的可能性之间,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猜想真有些离谱,笃信“外星人”会来造麦田圈,来与我们沟通,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偏见。
须知,当人们以宝贵的执著精神热衷于某种行为艺术的时候,奇迹就会发生,这方面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一个五十七层象牙球,恐怕当初这个艺术创意会使很多人摇头,才十几个厘米大小的象牙胚,要雕成五十七层套装花球,还要都能转动,怎么可能?而艺术大师就是凭着执著的精神,硬是雕成了这个稀世的珍品;如果说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甚至是剧场的空间里能够像海鸥一样地自由翱翔,那简直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天才的魔术大师大卫. 科菲威尔凭着执著的精神,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大庭广众注目之下,硬是实现了这个梦想;还是大卫. 科菲威尔,他在表演穿越中国八达岭长城时,在不换镜连续摄像的监视下,只用了两分四十二秒就“穿”过去了,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是搬着梯子爬上爬下到达长城那一边,都来不及。
执著精神是艺术家们的宝贵品质,不能小盱了行为艺术家们巨大的的潜在能力,应该说,眼下已经发生过的千百种各种形式麦田圈,只要人们肯干,那都不是什么“绝对不可能”的难题。见下面的组图《执著精神
组图:《 执著精神
(3)对于一段麦田圈生成摄像短片的真伪鉴别
还是上面提到的挪威Toftenes Multivision a.s公司拍摄的麦田圈专题影片《异度空间》,其中有一大段播放了1996年8月在威尔特郡(奥利华镇Olivers castle)发生的麦田圈生成摄像记录,影片说“这是当时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拍摄到麦田圈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段18秒钟的摄像短片,影片把这段短片反复播放了三次以上。
笔者非常感兴趣,把这段短片拷贝后,反复演示了上百次,欣赏和鉴别它的可信程度。
据影片造访的相关专家介绍,那是一位叫约翰.威雷(John
影片说,但是到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再也不坚持说这是真实记录了。
在这18秒钟的短片里,麦田圈实际有效生成过程不超过4秒钟时间,现在,笔者以0.5秒间隔把这四秒钟短片截取成八幅,组成连续的画面,列出来。见下图
影像在不断抖动,说明这是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在这18秒短片中,开始的两秒时间,镜头没有视角移动,也没有常见的变焦搜索和寻像过程,然后就是笔者截取的这4秒麦田圈出现情况,之后的12秒时间麦田圈再无什么变化。给笔者最深的印象是:似乎那个青年事先就准确地知道那儿会马上生成一个近百米大的麦田圈。影片的专家们找到了当年那个青年人站在小山包上拍摄这段录像的准确位置,并且还站在原麦田圈出现的区域,实地拍摄了从现场到青年人拍摄地点的数倍变焦放大的真实场景。笔者将这段影片的广角端和最大望远端两个画面截取下来,合成一幅组图也附在了这里,见图MTQ—53--02
从画面的远近比例变化中,可以核算出当年那个年轻人拍摄时,是将摄像机变焦镜头拉到了至少八倍以上的望远镜端,摄像机视场夹角极小(不大于7°)。在这18秒时间里,影像在不停的轻微抖动,也证明了这是超长焦望远拍摄状态。短片里有个细节请读者们注意:被拍到的麦田圈一开始就处于充满镜头的画面。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从这个短片里找到了五个拍摄设定条件:
a、手持摄像机预先设定到大倍数望远拍摄状态;
b、不需要数秒钟的开机启动过程;
c、不需要进行变焦、聚焦寻像的操作过程;
d、麦田圈取景始终呈现满画面状态;
e、精确掌握了麦田圈出现的时机。
能有这种理想的最佳拍摄状况吗?不仅笔者怀疑,恐怕任何一位熟悉或者爱好摄像机的摄影师都会怀疑这种可能性,除非,这位年轻人与天上的麦田圈制造者有某种默契,比如得到了精确到0.1经纬度秒的坐标啦(注:这个地点的纬度值为20米/纬度秒);比如得到了约定的灼烧麦田圈的精确时间啦等等。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唯一的答案就是:在那个年轻人拍摄之前,那个近百米大的六叉型麦田圈早已经出现在那片秋黄的麦田里了!那位青年轻易地拍了下来,然后就是,在电脑上做了手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Tt网站提供的这幅六叉型麦田圈照片,
图片拍摄时间是1996年8月11日,地点Olivers-castle-Wiltshire(即:威尔特郡 奥利华镇),是用35毫米胶片在空中拍摄的清晰度很高的图像。不难看出,这可是一个典型的工艺垄沟定向型麦田圈,而且制作工艺比较马虎,六个叉臂直线度很差,踏线作图失误最大的一条臂严重弯曲(见红线标识的那一条臂),穿过次圆盘的中心时都发生了偏离,这一条直槽有几处明显弯折,见放大矫正示意图。
这个麦田圈不可能是卫星激光炮打成的图形,激光束照射都是计算机扫描“成图”,不会产生这么烂的叉臂。当然,若是真有“外星人”来造麦田圈,恐怕它们也不应该这么露怯。工艺垄沟型麦田圈只能是地面人工的作品,可以肯定,在那个青年拍摄之前,它已经出现在这块麦田里了。
至于那个年轻人在电脑上怎么做的手脚,也不难解释。首先,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化影像拍摄已不是什么秘密,电影动作大片成功实现了擦除吊索技术,数字化摄像机的影像完全可以在电脑上修饰处理。那个时期,只要不是用电视台那种昂贵的摄像机,一般机子拍摄都是低分辨率图像,选择背景简单的影像来动手脚,进行擦除处理并不是什么难事。第一步先拍好这个六叉型麦田圈短片,第二步将麦田圈短片捕获到计算机里,第三步确定擦除的位置,开始逐帧倒序擦除,擦除要由浅擦逐步过渡到深擦,直到完全“擦净”。像这个短片,原始分辨率很低,又是望远拍摄的,图像比较含糊,做手脚擦除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完成后,回录入摄像机内,再以正常帧序播放,这时看到的几秒时间内,那片平平的麦田里就会逐渐露出一个麦田圈来。
这位青年很有本事,策划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应该说实施得很顺利。短片唯一露出来的马脚就是如何逐帧做好衰减性的浅擦问题,但是他做得不够好。请回看一下上面那组影片截成的组合图,注意图 MTQ-53-01的3.0″--
假的就是假的,应该给予揭露,影片的那段解说词要是修改为“这是当时历史上第一次有人以造假方式拍摄出了麦田圈的形成过程”,就更为恰当。
还应该提到一个有争议的情况,短片中麦田圈上空有两个交替的白点在闪烁着飞舞,《异度空间》影片里的学者们认为这是随麦田圈出现而产生的的光球现象,影片还特意增加了几个类似的片段,其实,这是个误判。从两个白点飞舞的跳动路径和闪烁状态上看,应该是两只反光性极高的白色蝴蝶在嬉戏飞舞,这是昆虫繁殖期最常见的现象,闪烁飞舞的地点就在离摄像机不太远的空中,恰好套入了望远状态拍摄的视场里,是有经验的摄影师都曾遇到过的情况,如果不是手动聚焦,处于自动聚焦状态的摄像机,对迅速飞舞和闪烁的“白点”无法跟踪聚焦,失焦的亮白色蝴蝶被判读为模糊的光球,就不奇怪了。另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多数轻便摄像机的取景镜,都是无色彩的黑白微屏幕,也容易造成摄影师的误判和追拍。(注:摄像机取景屏应该是彩色的,在白天室外大倍数望远端手持拍摄,一般无法使用彩色屏幕取景方式)。
(4)麦田圈之谜仍然很多
笔者本想早点结束这篇文章,但到末尾,却越来越感到较多的犹豫,其一是已经到了八月,正值麦田圈发生的旺季,拖延一下可以进一步观察2012这年的表象,其次是头脑中老有个解不开的“谜”:是什么因素支撑着麦田圈不断的产生?
如果说麦田圈在英国具有旅游资源的意义,似乎也说不过去,因为,精美的麦田圈只有在空中游览才有价值,但是,并没有发现开展能赚钱的空中游览麦田圈的旅游产品报道,见到的报道差不多都是游客走入麦田圈去“休闲”。须知,进入麦田圈里就相当“瞎子摸象”一样,根本看不到麦田圈的主要东西——图形之美。至于传说中的麦田圈有多种奇异现象,甚至还有什么医疗功效等等,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并不都是,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不来了。假如,麦田圈是旅游资源,赚钱的大头当是旅游公司,农场主也许可以拿到小头,而辛苦苦的麦田圈制造者——行为艺术家们,他们什么也得不到。那么,行为艺术家们的付出,不需要报酬吗?
露西网站、Tt网站等等大多是图片经营类公司,他们及时地、大量地进行空中拍摄图片和影片,然后向全世界出版发行,这当然是一种赚钱手段。他们能给行为艺术家们发“工钱”吗?
不过,这些网站获取的消息和动作是很及时的,今年6月,笔者在网上曾简单地做过测试,一个新麦田圈出现,从到达实地拍摄,再到网站上公布出来,甚至不超过24小时。
近三百公里方圆的英国南部农业区,经常性的“新麦田圈发生了”,这些信息,网站是如何及时获得的呢?
图MTQ—54—01就是Tt网站使用的轻型直升飞机和尼康相机。
漂亮的麦田圈是很值得欣赏的艺术品,但它同时又是寿命短暂的艺术作品。依照作物的生长期早晚,以及倒伏作业损伤的强度差别,麦田圈能够保持的时间也很不同,但都是在有限的数十天以内。从诸多图片上的观察分析,4-6月是作物成长早期,水分高,生命旺盛,即使是灼伤也不会太严重,一般人工麦田圈倒伏作业损伤轻,部分麦田圈在较短时期内作物就可恢复,甚至到收获期,麦田圈就不见了。7-9月是作物成长的中晚期,灼伤类作物的倒伏无法恢复;此期的麦秸秆比较脆干,人工倒伏后也难以恢复,而且也比较接近收割日子,这些麦田圈都会完整地保持到最后的收割,直到消亡。不论哪一类倒伏,产生的麦田圈其漂亮的身影能保持超过一个月,就算是幸运的了。
2009年有一个典型的人工麦田圈,
(注意:不远处又出现了一个约40多米大的简单麦田圈。)
写到这里笔者联想到,行为艺术家们用繁重的创作和劳动把作品搞出来了,却不一定有机会飞到天上去欣赏,这是个很遗憾的事情,也应该是个不情愿的事情,艺术家要欣赏自己的作品,得靠那些网站拍摄的图片。创作者和成果受益者,他们之间包括经济在内的关系要怎么样去理解?是图片网站雇佣了数量众多的艺术家们?图片网站能够支付得起吗?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上分析。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名字好像也叫“断剑”的短篇小说,开头部分有两个人在对话,讲的是如何把一片树叶藏起来,讲述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片树叶藏在满地树叶的森林里。的确,树叶藏在森林里是很难被发现的,其实,麦田圈就很像这回事。假如有大量的人工麦田圈出现,那么卫星激光炮经常性的军事演习——“实弹射击”混在其中,地球村的老百姓就无法发现,敌对的一方也就会丧失应有的警觉性。不言而喻,这应该是卫星激光炮研制一方周密考虑的最巧妙之处。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花钱!军方出一个小小的零头,就足够这些行为艺术家们热心地Work hard 多少年地一直干下去,笔者也就不必再这些为行为艺术家们的报酬操心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地猜测,地球村的百姓们应该有这种权利——猜测。在没有见诸真凭实据的报道之前,也只能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猜测,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5)最后的最后——再多说一句话
写完这篇文章已经进入到中秋的十月,今年麦田圈发生的总体情况大致可以看出来了,据露西网站的统计,英国全年发生的麦田圈数量为41个,比2011年总数减少了一个。今年全球发生的麦田圈总数量,还没有见到比较完整的报道,近十个月来也较少有这方面的消息,目前仅从德国和美国两个网站查到,2012年德国共发生了四个麦田圈,7月2个,8月2个;美国共发生3个麦田圈,5月2个,7月1个。依据这几个不完全的2012统计资料,加上近十年来相关网站的统计数据,已经可以看出全球麦田圈发生的大致趋势,列出曲线图如下:
其实,任何看似先进的武器都是过渡性东西,总要被更新性能更好的武器所替代。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包括空天飞机等新型空天武器的快速发展,卫星激光炮之类武器因其自身固有的缺憾,必将在大国高新军备竞争中逐渐被挤出和淘汰掉。
在这里,笔者可以大致地预料:全球性的麦田圈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消声匿迹。
( 全文完 )
附件部分:
请继续看《麦田怪圈是怎么回事——用事实来说话》(连续发表之七
全文提要:《麦田圈是怎么回事——用事实来说话》文章目录(分七个部分连续发表)